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2年3月16日电(通讯员 欧阳子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2年寒假,环境学院学生积极开展“百年接力,强国有我”主题寒假社会实践。环境学院本研共4支实践支队结合专业背景,围绕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双碳目标、科技强国等实践主题,聚焦专业热点话题,开展专题社会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清华环境学子在行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贡献青年力量。
扎根大地守初心,源远流长乡土情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村地区的生活用水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环境学院饮水知源——“‘源’远流长”赴贵州省乡村分散式供水调研社会实践支队前往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调研当地分散式供水方式和供水情况。
实践支队深入两个村庄,通过采访村民和当地工作人员、实地参观村庄饮用水消毒设施,了解当地供水方式在乡村振兴政策下的变迁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支队在实践之后依据自身专业背景形成调研报告,并向当地县委书记提交了建议。支队成员在本次实践中以亲身经历体会偏远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加深了专业认知,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展现着清华环境学子的风采。
饮水知源——“‘源’远流长”赴贵州省乡村分散式供水调研社会实践支队与贵州省乡村地区居民合影
青春奉献新发展,生态文明勇担当
我国现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环境学院“清心武夷”赴南平市武夷山国家公园调研社会实践支队围绕新发展理念与格局,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关注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等时代热点,以“问道新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体会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责任。
“清心武夷”赴南平市武夷山国家公园调研社会实践支队前往燕子窠生态茶园调研
实践支队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夷山的足迹,前往武夷山国家公园调研当地保护优势生态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措施与成果。实践支队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以及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进行了深入调研,前往“燕子窠”生态茶园、香江名苑茶文化观光园、五夫镇“生态银行”等地调研生态产业,并与南平市生态环境局、林业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及团市委座谈,队员们在调研中探索行业前沿、深化专业认知,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支队还组织开展了新四军赤石暴动纪念馆党史学习、武夷山第一中学宣讲等活动,在“学”和“讲”中提升思想认识、体会青年责任、贡献清华力量。
蓝碳概念拓新知,迈向双碳新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之下,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等概念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成为近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生生不息——“蓝色碳海”赴海南蓝碳生态系统调研社会实践支队在海南大学调研交流
生生不息——“蓝色碳海”赴海南蓝碳生态系统调研社会实践支队关注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前往海南大学、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海口市生态环境局、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在实践中,同学们探寻“蓝碳”概念来源、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体会“蓝碳”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与美感,增强对“蓝碳”和碳减排、碳中和等时代热点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支队还把调研结果整理为科普知识,希望提高公众对“双碳目标”的关注与认知。
躬身实践学真知,增强本领报家国
研究生同学前往北京卢沟桥卢南污水处理厂调研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环境学院9名研究生同学走进重点企业,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发现、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信心与能力。同学们将自身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专业本领。9名同学分别前往北京卢沟桥卢南污水处理厂、威立雅长扬热能(重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增进了对自身研究方向的认识,了解了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难题,看到了所学专业知识在社会实际中的重要需求,增强了专业自信,坚定了脚踏实地解决行业难题的决心,培养了立足自身专业服务国家的情怀。
2022年寒假,清华环境学子深入偏僻农村,关注生活用水的重要民生问题;走进自然环境,调研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瞄准双碳目标,探索新概念新途径;聚焦行业实况,深化专业认知以增强本领。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以理论知识哺育社会实践,以奋进的姿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